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为了一项热议话题。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未来,但是否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是他们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如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显现。人们发现,本应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指出:“有的人说,我家的小孩很优秀,他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曾经获奖,这些学生上了高中以后,由于环境变换,一旦出现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就会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进一步分析说,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的,它们往往来自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的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的成才观;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时间,让他们保持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加强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系统中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基于兴趣,在不同场景下找到友好空间,这仍然需要实践探索。
通过持续合适常态化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全尤为重要。而深圳市政协吴以环提出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并规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以引领学生做好竞技,为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应对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也是正常但关键不要害怕回避也不要轻视。”高天明表示,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可以干预,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专业干预,都能起到效果。“怕就怕拖着”。提高一线对儿童青少年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十分重要。
最后,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建议加速建立学校园心理危机处理机制。她提议应该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测评工作,以建立数据分析机制并处理流程程序。(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