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文,电子科技大学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一位创业者,也是学者。尽管他既是学者又是创业者,但他更重视他的学者身份——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不过,他不是那种严肃型的学者,而是一个跳脱型、开放型的人,这主要因为他想得深、说得多。
第一次见面时,我们被他的言论给“吓”到了。这是在2017年CJ上我们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谈话。经过一周左右零零散散的整理,终于成文: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有着长达61年的历史、经历过三起两落的曲折历程,而其之所以会一直保留着复兴的希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某些关键性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突破。但在AI领域浸淫了十多年的陈建文看来,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
“人工智能之所以会长盛不衰,或是能够不断地复兴,是因为它是未来的趋势,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个谁也抗拒不了。” 就像我们在70年代、80年代看的一部科幻片,现在看到的是《阿凡达》、《星际迷航》、《骇客帝国》,基本上大家看到的未来几乎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除此之外,陈建文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对未来的向往。正是这种向往才推动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想象一下,在未来,有机器人跟你说话陪你做各种事情——你看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切科幻片,都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情景。”
在眼下这个时间点,看AI的人类未来,不管是否三起两落还是螺旋式上升,都都是有迹可循的事情。技术发展往往有自己的轨迹和规律,每个时间点都会有不同的技术出现,随着计算能力、硬件条件等各方面东西越来越完善,每个时间点里的技术成就都不一样。
例如神经网络已经被用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这也是为什么AI能持续复兴并不仅仅依赖于关键性技术,它更大的原因其实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而这些美好的向往和心里的渴望,这些都在支撑着AI技术和各种应用场景深入发展。
而当我们讨论直播与交互,就不能不提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差距与界限。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趣味的问题,就像很多70后80后的最喜欢看的一部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现在叫《机器猫》),最后结局是什么?就是主角某一天大梦初醒,对吧?
这跟我们看到的小静、小康等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在一个虚拟世界里虚拟人物,他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打开任意门穿梭到另一个地方去。这跟我们看到Magic(如《骇客帝国》的场景)或者《盗梦空间》、《阿凡达》的描述相比,有本质区别吗?似乎并没有。
因此,在我看来,无论过去或将来,即使100年之后,当一切演进至顶峰时,最不变的是人类对想象中的未来的向往。而这种向往让所有研究员工程师博士资本趋之若鹜,都要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大家觉得这是未来,我们要达到那个目标;至于怎么达到,那就是算法要解决的问题。”
举例来说,我在上海,你在南京,只要我们的设备一直播一连线,我就可以看到你我旁边了,这是在视频直播;如果VR直播呢?你感觉我就在你的旁边,但那又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形态;而如果全息直播呢,又会是什么样子?
因此,从广义讲,上述AR/VR都属于人工智能范畴,它们核心技术也都是AI 技术。虚拟现实完成的是AI 的视觉应用场景及用户接口。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扎克伯格认为VR 应用还需要至少十年以上才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但仍旧押宝这个领域。
“2015 年业内讲直播视频,2016 年讲VR,将来可能还会讲更多。” 像很多科幻片里的场景一样,一按键,我就“嗖”的一声出现在你的房间里,而且就在你的旁边。当聊天结束了,说‘哥们回上海了’,然后再按一下回到原处,“传输的是个人吗?” 不一定,“可能是我影像,在那呈现出来而已”。
对于家庭生活中的智能化产品,比如家居设备或音箱等产品,其使用前景十分光明。他指出:“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当时都不敢想象家里会有一辆车,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出生后家里就会有的几辆车!那么同样地,要不要把这样的情境带入日常生活中呢?”
从算法环境因素考虑,小米、小爱同学、大疆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结合新材料、新制造方法,以低成本、高性能的手段生产出具有高功能性的物联网设备,使得价格更加亲民,让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提升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他强调:“只要方向正确,不怕道路远。”
然而,对目前市场上的许多独立存在的小米、小爱同学、大疆以及其他一些新兴品牌来说,他们虽然提供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服务,但是他们缺乏完整产业链支持,因此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在陈建文看来,将以智能音箱为接口整合家的所有东西,那么该公司将成为未来巨头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产业链,并且拥有必要规模进行市场整合。此外,他认为即便这些新的产品形式充满潜力,但它们应该避免成为玩具,更应该作为工具服务于人们实际需求,以提高工作效率或改善日常体验。他表示:“智慧终端应基于工具属性展开,不应只追求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