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能阳光健康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心理健康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之间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便在本应开心度过的童年时代,有些孩子并不那么快乐,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想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一步开始,需要推动哪些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一些代表委员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不开心”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说过:“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我的孩子很优秀,所以他怎么会有压力呢?”但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忽略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情况又太低,这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持续而且没有得到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全国代表,全汉炎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时曾获得重量级荣誉。但到了高中,他们因为学业成绩不够或者其他原因,就出现了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他们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全汉炎建议我们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就观,让学生们有更多选择,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方向的地方。
许玲副校长则进一步分析了这一话题。她认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不是天生的,它们往往来源于学校和家庭。她提到,不合理的家庭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追求成功的心态,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她也指出,学生需要适量休息和运动时间,每个孩子都应该保持自己朝气蓬勃的一面。在许玲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既要改变成就观念,又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并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系统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这项工作,使每个孩童都能在学校、家园乃至社区等多个场所,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友好环境与持续性活动,这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
通过共同爱好的发现,或是普及推广某种活动,如体育运动,对提高儿童青少年身心状态非常重要。此外,还需创新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规范发展青年社团,同时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或教师,以此引领学生参与体育竞技,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正如深圳市政协主委吴以环所言,他强调我们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支持,以确保每位青年的健全生长与发展。
除了防范未雨,也要针对现实挑战做出响应。“每个人都会遇到情绪波动,有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现象,但关键是不怕而回避,也不能轻视而忽略。”高天明表示,大多数早期心理危机干预都是可行且有效的手段,只要及时发现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干预即可。他指出,最怕的是一直拖延处理的问题,不仅影响当前,更容易演变为更严重的问题,因此提高一线工作者识别并干预小孩心理危机能力尤为重要。
翟美卿则建议建立稳定的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她提出组织专家团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测评工作。她还提出了建立测评数据分析机制以及制定完整流程处理程序,以确保校园内可以有效管理任何潜在危险事件。(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