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要确保他们能阳光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心理健康是保障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
然而,随着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本应该快乐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快乐,有些孩子因此陷入困境。
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要从哪个环节入手,又需要推动哪些变革?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代表委员一起探讨解决之道。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必须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有的人说,他们的孩子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国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在调研中发现,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或者初中阶段曾获得重量级荣誉。这些建立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进一步分析了一方面,学生焦虑与压力并非天生,而且往往来自于学校与家庭传递;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合适娱乐运动时间。一位真正的小孩应该保持小孩那样的活力。在许玲看来,要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方面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另一方面,还要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机构,以及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身体系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推动这项工作,使一个孩子既能在校园里根据兴趣找到友好空间,在家里也有持续活动及公共服务,都依然是实践探索所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共同爱好为契机,不断普及或突破口。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了持续、高效常态化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发展尤其重要。而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表示创新扶持政策,让社会力量参与规范发展青年社团,同时畅通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渠道,以引领学习竞技赋能青少年全面发展。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应回应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经历情绪波动,对于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现象,但关键是不要害怕回避也不该轻视它。”高天明指出,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并不难干预,只要发现后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专门干预,都可取得良好效果。“怕就怕拖延”。他与多位代表委员一致认为提高一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至关重要。
而翟美卿则建议加速建立学校园内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提出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适宜年龄特征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开展定期测评工作,以及建立数据分析机制等。(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