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升高。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为热议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是大家共同期望,但是否能够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则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各种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现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越来越明显。
要想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指出,有些人可能会忽视相对压力的存在,即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高而实际值低时,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持续不断而无法得到调节,就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发现那些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取得了重量级荣誉但后来在高中出现学业成绩下滑的学生,他们往往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感到落差。这类荣誉反倒可能成为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我们应该改变唯分数论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教育资源均衡化、家庭养育能力提升以及构建完善育人机制等都是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一种方式。此外,将这项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并使其在校园、家庭和社区等多个场景中都能得到普及,是当前需要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提高身心健康也是重要途径,而创新扶持政策,以及引导优秀退役运动员参与学校体育教练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竞技态度,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情感寄托。
最后,不仅要防患于未然,还要面对现实挑战。“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但是不能害怕就回避,也不能轻视就忽略。大部分早期的心理问题其实可以有效干预,只要发现早点并且得到专业人员的支持即可。而加强一线干预者识别危机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