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到同伴气味后 雄蛙秒变男中音 化学通讯是动物界最古老、最普遍的通讯方式,在动物觅食、交配、防御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崔建国团队以海南原指树蛙为对象开展了系列行为学研究,为化学线索影响蛙类鸣声的频域特征提供了证据,强调了干扰信息素在蛙类种内互作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动物行为》。 长期以来,对两栖动物化学通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尾类(鲵和蝾螈)及无尾类的幼体(蝌蚪),其成体(蛙和蟾蜍)的化学通讯受到较少关注。究其原因,无尾类的求偶活动高度依赖于声音通讯,声音信号在其性选择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雄蛙发出鸣叫吸引配偶,竞争者会从彼此的鸣声中获取信息,并调整鸣叫策略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如改变鸣叫频次、鸣叫时长、鸣叫类型和鸣声复杂性等。由于鸣声的主频(或基频)传递了雄蛙体型大小或占有资源等信息,雄蛙在竞争配偶的过程中通常也会调整鸣声的频域特征,以此增加繁殖成功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雄蛙的鸣叫策略受化学线索影响,个体在感知到同伴分泌的化学物质后会改变鸣叫频次或鸣叫类型等。然而,化学线索能否使雄蛙改变鸣声的频域特征尚不清楚。 研究者在记录雄性海南原指树蛙的自发鸣叫后,以随机顺序给其提供不同气味刺激:雄蛙气味、雌蛙气味和干扰气味。用录音笔记录被试个体在每个阶段的鸣叫回应,从录音文件中提取各阶段广告鸣叫的主频。分别计算各处理阶段的鸣声主频与自发鸣叫阶段的差值(即变化量),以及各阶段的主频与种群平均水平的绝对差值(以下称主频绝对差值),最后分析主频的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当感知到同伴气味时,雄性海南原指树蛙会显著改变广告鸣叫的主频。具体表现为初始主频较低的雄蛙倾向于升高主频,而初始主频较高的个体倾向于降低主频。尽管如此,只有当感知到干扰气味时,雄蛙的主频才会显著地接近种群平均水平。 海南原指树蛙的干扰气味向同伴传递了危险信息,之前的研究证实了该气味使雄蛙的鸣叫频次显著降低,能显著引起雌蛙的逃离行为。因此,雄蛙在感知到干扰气味时改变广告鸣叫的主频,一方面能弥补鸣叫频次降低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可增加在危险情境下被雌蛙选中的机率。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nbehav.2024.11.010